访波兰钢琴家波波娃:在中国我好像成了明星
时间:2011-04-25 06:07 来源:艺术留学广场
关键词:艺术留学,音乐留学,波兰,钢琴家,波娃,中国,好像,成了,艺术留学
对于波兰钢琴家波波娃来说,她的首次中国之旅有点应接不暇的意思。短短十天的行程,从北京到苏州,其间安排了独奏音乐会、大师课和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和很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友人一样,参观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天故宫,第二天颐和园,第三天长城……每一处都很有趣,每件事都很重要”。而在波兰,大部分时间,波波娃都在安静地练琴。 她还惊异于扑面而来的中国人的热情,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从上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便可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内部的小型演奏会,场面的火爆却是她远远未曾料到的。到场的不仅有盛中国、周广仁这样的乐坛名家,专门前来观摩学习的音乐院校师生,还有很多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小小的演奏厅被挤得满满的,每一支曲终之后,都是长时间的掌声。演出一结束,她立刻被团团围住,新朋旧友嘘寒问暖,有叙旧感慨,有真挚祝贺,有切磋探讨,有潜心求教。“哈!我觉得我好像成了明星,其实我不是。”波波娃幽默地说。 【从一把小伞认识中国】 事实上,波波娃对中国的认识,并非是从这次中国之行才开始的。早在童年时期,她那当医生的叔叔去中国出差,带回了许多精巧的小玩艺送给家里的孩子们。“我得到的是一把小伞,很可爱,我特别喜欢。”后来在课本里再读到中国,渐渐熟悉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和文化。 “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很相似,我并没有觉得我们有什么大的不同。注重家庭观念,待人接物的方式也接近”。“而且,我们都有品种极其丰富的美食。” 正如波兰驻华大使馆官员万山所说,波中两国的历史背景极为相似,都曾被烙上战火的伤痕,都饱受外敌侵略欺凌,却都有坚忍不拔,永不屈服的勇敢国民。就这一点而言,波兰是欧洲的“中国”,中国是亚洲的“波兰”。 【中国学生很努力,很刻苦】 近些年,随着中波文化交流的不断开放,波兰因其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惠的留学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前往。 作为培养了第十五届国际肖邦大赛冠军拉法尔布雷查兹的钢琴教育家波波娃,她眼中的中国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学生很努力,很刻苦。其它国家的学生每天一般练习5-6个小时,而中国学生的练习时间能达到8-9个小时。”但她也指出了中国学生的短板:“过于专注技能的练习,忽视了艺术感觉的培养。”“我建议他们多读书,多看展览,要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 【钢琴教授和中国盲童的师生情】 在波波娃门下,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特别学生,年仅19岁的罗新。与许多学习钢琴的学生不同,罗新先天双目失明,他的艺术之路注定要比一般人更为艰难,但他从未放弃音乐的梦想,并展示了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学习能力。 2010年,罗新参加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来华招生考试,凭借自己高超娴熟的技艺打动了音乐学院的院长,顺利地拿到入学通知书。而波波娃教授在看到罗新考试现场的录像之后,惊叹他超出常人的音乐天赋,于是欣然将罗新收为学生。 在波兰,罗新感受到了与中国国内完全不同的音乐教育,也亲身体验了波波娃教授的言传身教。他告诉记者,波波娃老师对音乐的处理非常有个性,不时带给他意外的收获。而波波娃教授的随和与耐心,更令他感动。由于罗新在国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训练,他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波波娃教授从未因此批评过他,而是手把手地教他,一遍遍地弹给他听,从控制手指的力量、提高触键的感觉等方面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为了能让罗新有更好的体会,波波娃教授甚至用手扶着他的脚,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罗新,波波娃也十分动容:“他很乐观,永远都在微笑。”当被问及对罗新未来的期许,她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演奏音乐的快乐,并把这种优美和愉悦传递给更多的人。参加比赛不是唯一目的。”一如当年她对拉法尔布雷查兹的谆谆告诫:“你可以在各个比赛中无所斩获,但绝不能丧失你对音乐的热爱。” 相关阅读:黑白键上的七彩音乐梦( 盲童罗新与波波娃教授的美丽邂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