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
时间:2010-10-29 02:36 来源:艺术留学广场
关键词:艺术留学,音乐留学,瓦格纳,理查德,瓦格纳,Wagner,WilhelmRich
理查德.瓦格纳,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德国作曲家,生于1813年,卒于1883年,是十九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瓦格纳的音乐向以结构庞大、音响震撼闻名于世。初听这些力度非凡的音乐,你或许会认定瓦格纳不是一个精力旺盛的狂人,就是一个偏激自大的疯子。但是听得多了,你或许会慢慢爱上这样的音乐,绝不是一见钟情的那种,而是渐进的潜移默化日久生情的那种。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具备能耐得住四天四夜“艰苦历程”的精力和体力。 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你随时会见到你心目中的英雄,不同于贝多芬那种追求精神解放而孤独地向命运抗争的悲剧性的英雄,瓦格纳式的英雄更像他本人,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恣意妄为的叛逆者、幻想狂,是你我心中那个或大或小若隐若现的“自由之神”。瓦格纳的音乐个性鲜明,恢弘大气,雄浑而又磅礴的气势往往能够慑人心魄,用心的听者往往会不由自主随着音乐的行进一起激昂亢奋,如痴如醉,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爱”上这样的音乐,欲罢不能。想来真是太可怕了! 十五岁时,年轻的瓦格纳已经读过莎士比亚、歌德和但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贝多芬“命运”的感染,一时沉迷其中,流连忘返,遂立志毕生为音乐献身。那一刻决定了作为音乐家的瓦格纳的一生,他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并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成就了一种真正能体现其典型日耳曼性格以及极富德意志精神色彩的音乐风格。 翻开音乐史册,我们会发现,瓦格纳实际上只接受过短短一年的学院式音乐教育,却在二十岁之前尝试着写出了几部大型作品。尽管那些早期作品并不成功,却足以显现作曲家身上的音乐天赋和艺术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瓦格纳应该属于“另类”。 歌剧史上这样的“另类”并不多见,如果有,那一定是精品。除了瓦格纳,还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名字,就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也许是巧合,这两位作曲家同年出生,都只接受过短期的音乐教育,他们同时起跑,同时转折,以同一种语言——音乐编制着同一段历史,却各寻道路,别树一帜,最终都获得了成功。正是这两位大师一起将歌剧艺术推向颠峰。 威尔第一度被米兰音乐学院指为缺少音乐天赋而拒之门外,却最终成为意大利歌剧巨擎;而瓦格纳则更像是无师自通,并以他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坎坷的一生造就了更具艺术高度的大歌剧,从而成为德国乃至全欧洲的神。 历史证明,像这样缺少正统训练而能在艺术领域潜心钻营,锐意创新,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另类”,最终都将不朽,今天我们称之为“天才”。就艺术上的孜孜以求和大胆革新而言,理查德.瓦格纳可比文坛中的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画坛中的文森特.凡.高。 瓦格纳是古典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创作生涯中的最大亮点,是被后来的德奥系乃至全世界音乐领域奉为“音乐中的音乐”的一系列歌剧和大歌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分四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共十一部。瓦格纳另作有序曲九首,交响曲一部,钢琴奏鸣曲四部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和合唱曲,并著书《艺术与革命》、《未来的音乐》、《歌剧与戏剧》、《艺术与宗教》等。 瓦格纳是真正的配器大师,他的音乐是大型管弦乐创作的典范。瓦格纳更是一位艺术全才,他所有的歌剧几乎都是自编脚本,并自行设计舞台布景,作曲家本人也从这些细节上受益多多——他能够随心所欲地将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从而达到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这一点,在音乐评论界也曾引起过很多争议。老柴就曾一度对他颇有微词,只因他的“万花筒”性格——瓦格纳涉猎甚广,学识甚深,阅历丰富,一生坎坷,思想复杂多变,体现在音乐方面,大概就如老柴所言,是支架庞大、结构繁复的“万花筒”罢。如今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入阶曲目中除了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和《女武神之骑》,怕是很难再找到瓦格纳的作品的。 而以萧伯纳为首的瓦格纳迷们则对所有的非议不以为然,他们不曾刻意地拉帮结派,更不会敌视任何人,在他们看来瓦格纳是第一,永远是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直至今日,每届瓦格纳音乐节都会吸引大批的乐迷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没日没夜地与“荷兰人”、“名歌手”、“女武神”为伍,以至忘我。 瓦格纳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多得难以想象,在他们的心目中,瓦格纳的地位丝毫不逊于“伟大的三B”。如果瓦格纳是神的化身,那么这个神注定有无数虔诚的信徒,而《罗恩格林》和《指环》就是圣经。 瓦格纳性格乖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主义者——对艺术、对自由、对女人、对他所钟情的大歌剧以及他的天堂拜罗伊特。随着时间的推移,瓦格纳的支持者和追随者肯定会越来越多,并继续巩固其在德国歌剧、西欧音乐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瓦格纳就是德意志精神的代名词,这种精神的影响一直在延续,直至其后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包括音乐、文学甚至是翻云覆雨的政治领域。 瓦格纳的个性也有阴暗的一面。譬如,他极其反感犹太人,个中原由众说不一,在此不能妄加评论。史实证明瓦格纳本人就具有犹太血统,不知作曲家为何不愿正面这个事实,以至在很多时候瓦格纳的言行举止都给人留下一种莫名的印象。比如,瓦格纳极为推崇早于他的有着犹太血统的天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这注定是一个矛盾体。于是,当时的观众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瓦格纳万分陶醉地弹奏着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却戴着一副扎眼的白色手套,演出结束后再将那副“触摸”过犹太人的手套迅速丢进垃圾堆,好似在躲避一种致命的瘟疫。这在如我辈一般的井底之蛙看来,徒剩莫名其妙的份儿,充其量只能半会心半尴尬地一笑了之。 无论如何,瓦格纳是对西方后古典和浪漫主义歌剧做出大胆创新和改革的先驱,是西方十九世纪音乐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音乐史上确应享有不朽的地位。瓦格纳被后人尊为一代歌剧宗师。 晚年的瓦格纳长期滞留在拜罗伊特城,沉醉在自己的大歌剧中,乐此不疲。拜罗伊特属于瓦格纳,瓦格纳造就了今天的拜罗伊特。 1883年,一代歌剧宗师瓦格纳病逝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他的遗体如愿在他的天国——拜罗伊特剧院旁的曼弗雷德墓园安葬。 |